近年来,中超联赛在教练聘用上呈现一种明显趋势:倾向于聘请外籍教练,尤其是韩国教练,从崔康熙到张外龙,再到朴忠均,韩国教练在中超的执教成绩有目共睹,他们以严格的纪律、实用的战术和快速的调整能力,帮助多支球队实现突破,这种依赖外籍教练的模式是否可持续?足球报认为,中超与其不断聘请韩国教练,不如深入学习韩国足球的成功经验,将重点放在培养本土年轻主帅上,这不仅关乎联赛的长期发展,更关系到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升。
韩国教练在中超的成功并非偶然,他们往往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、严谨的训练方法和灵活的临场指挥能力,崔康熙带领上海申花夺得足协杯冠军,张外龙多次帮助保级球队完成目标,这些案例都证明了韩国教练的实用性,他们的到来,确实在短期内提升了球队的竞争力和稳定性。
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,韩国教练的聘用成本较高,他们的薪资通常远高于本土教练,这对于许多财政紧张的俱乐部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,外籍教练的流动性较大,他们往往更注重短期成绩,而非长期体系建设,一旦成绩不佳,俱乐部便频繁换帅,导致球队战术风格不稳定,青训体系难以延续,过度依赖外籍教练,尤其是单一国家的教练,可能使中超联赛失去多样性,甚至抑制本土教练的成长空间。
韩国足球的崛起,不仅仅是因为拥有优秀的外籍教练,更重要的是其完善的本土教练培养体系,韩国足协长期以来注重教练员的培养,通过系统的培训、严格的考核和持续的继续教育,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本土教练队伍,从青少年足球到职业联赛,韩国教练在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韩国K联赛中,本土教练的比例远高于中超,许多韩国顶级俱乐部,如全北现代、蔚山现代,都曾由本土教练执教,并取得亚冠冠军等辉煌成绩,这些本土教练不仅熟悉本国足球文化,还能更好地与球员沟通,理解年轻球员的需求,更重要的是,他们往往更注重长期发展,愿意给年轻球员机会,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反观中超,本土教练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,尽管有李霄鹏、谢晖等少数成功案例,但大多数本土教练只能执教中下游球队或临时救火,一旦成绩不佳便迅速被外教取代,这种环境使得本土教练难以积累经验,更谈不上成长和创新。
要改变现状,中超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,系统性地培养本土年轻主帅。
中国足协应加大对教练培训的投入,借鉴韩国足协的经验,建立从入门级到职业级的完整培训体系,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战术、体能、心理等专业知识,还应包括管理能力、沟通技巧和国际视野,应鼓励更多退役球员转型为教练,并提供奖学金和海外学习机会,帮助他们快速成长。
俱乐部应改变“外教至上”的思维,敢于给本土年轻主帅机会,可以先从助理教练或青训教练岗位开始,逐步过渡到一线队主帅,山东泰山队在过去几年中重用本土教练,取得了不错的效果,俱乐部还应建立长期规划,允许主帅在成绩压力下有足够的试错空间,从而积累经验。
中超俱乐部可以与韩国K联赛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,派遣本土教练到韩国学习,或邀请韩国教练来华交流,这种合作不仅限于技术层面,还应包括管理体系、青训体系等全方位的学习,通过这种交流,本土教练可以吸收韩国足球的优点,并结合中国足球的实际情况,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中国足协可以通过政策引导,鼓励俱乐部重用本土教练,在联赛准入条件中增加本土教练的比例要求,或设立“最佳本土教练”奖项以激励更多人投身这一领域,应减少频繁换帅的短期行为,提倡稳定和发展为主的长期战略。
本土年轻主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,他们更了解中国足球的文化和环境,更容易与球员建立信任关系,他们往往更有激情和创新精神,愿意尝试新的战术和培养年轻人,谢晖在大连人队的执教中就展现了这种特点,尽管球队实力有限,但他的高压战术和年轻化策略赢得了广泛认可。
本土年轻主帅也面临诸多挑战,首先是经验不足,尤其是在应对高强度比赛和复杂更衣室关系时,可能显得稚嫩,其次是舆论压力,中超环境对教练的容错率较低,一场失利就可能引发下课危机,最后是支持体系不完善,许多俱乐部在青训、球探和技术分析等方面缺乏足够资源,导致主帅孤军奋战。
中超联赛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,是继续依赖外籍教练,尤其是韩国教练,追求短期成绩?还是转向培养本土年轻主帅,投资长期发展?足球报认为,后者才是更可持续的道路,韩国足球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几个优秀教练,而是源于其完善的体系和长远的规划,中超应该学习这种思路,从“借鸡生蛋”转变为“养鸡生蛋”。
培养本土年轻主帅不仅能够降低俱乐部的运营成本,还能促进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升,当更多本土教练脱颖而出时,国家队、青训体系乃至整个足球生态都将受益,这需要足协、俱乐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,包括政策支持、资源投入和舆论环境的改善。
未来五年,是中超转型的关键期,如果能抓住机遇,重点培养本土年轻主帅,中国足球有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,否则,只能继续在“请外教-换外教”的循环中徘徊,难以真正崛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