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,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堂经济学课程,她身着深蓝色卫衣,头发利落地扎成马尾,眼神锐利而专注——这是多年击剑训练留下的印记,这位23岁的女子花剑运动员,如今的身份是哥大经济学专业研究生,从法国顶尖击剑俱乐部的明星选手到常春藤盟校的学术追求者,费若秋的转型之路令人瞩目。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出生在北京的她,8岁时第一次拿起花剑就展现了过人天赋。"我喜欢击剑中的策略性,它像物理博弈,又像艺术表演,"费若秋在专访中回忆道,15岁时,她入选国家青年队,18岁获得全额奖学金赴法训练,成为巴黎Racing Club de France击剑队的主力成员。
在法期间,费若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:2021年欧洲击剑锦标赛银牌、2022年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金牌、2023年法国公开赛冠军,她的进攻风格被法国媒体形容为"优雅而致命",常常在电光火石间完成精准一击。
2024年初,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——暂时退役,赴美求学。"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进攻,而是何时进攻,人生也需要选择最佳时机出击,"她微笑着解释,"学术追求一直是我的另一个梦想。"
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,在法国训练期间,费若秋就通过远程课程完成了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,平均成绩达到3.8/4.0。"训练之余,其他队员在休息时,我总是在看书学习,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挤一挤总会有的。"
选择哥伦比亚大学源于其对体育特长生学术发展的支持政策,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格表示:"我们欣赏若秋这样的学生运动员,她们证明体育卓越与学术追求可以完美结合。"该校专门为运动员提供了学术支持计划,包括灵活的课程安排和个别辅导。
转型之路并不轻松,费若秋坦言最初面临巨大挑战:"从每天6小时训练突然变成6小时课堂学习,肌肉会'想念'训练的感觉。"她描述了最初几个月的适应期:需要重新训练大脑长时间集中注意力,掌握学术写作规范,甚至要适应不同的学习文化。
"击剑和经济学其实有相通之处,"费若秋发现了有趣的比较,"都关乎预测对方行动、制定最优策略,只不过一个在剑道上瞬息万变,一个在市场中波澜起伏。"
尽管已是全日制学生,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,她每周保持10-15小时的训练量,担任哥大击剑队助理教练,并参与纽约击剑俱乐部的示范教学。"剑术是我身份的一部分,完全离开它会让我失去平衡。"
她的日常安排令人惊叹:早晨6点起床进行体能训练,上午课程,下午图书馆学习,晚上指导击剑训练,深夜继续钻研经济学理论。"时间管理是我从竞技体育中学到的宝贵技能,每个时间段都有明确目标,就像比赛中的每个回合。"
从北京到巴黎再到纽约,费若秋经历了多重文化转换。"法国注重技术精致,美国强调创新突破,这两种文化都塑造了我现在的风格。"她认为这种多元背景是优势:"在不同文化间穿梭让我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,这对学术研究和体育竞技都有帮助。"
作为留学生,她也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。"经济学专业阅读量极大,最初英语学术文献阅读速度跟不上,经常需要查词典到深夜。"但她将这种挑战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训练:"就像最初学习击剑基本动作,需要反复练习直到成为肌肉记忆。"
费若秋计划毕业后继续攻读体育经济学博士学位,希望将运动员经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。"职业体育中有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:转会市场、薪酬结构、体育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等,我希望能够从 insider 的视角进行研究。"
她特别关注女性运动员的发展机会和退役转型问题。"许多运动员在职业生涯结束后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和职业转换困难,我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,帮助更多运动员实现平稳过渡。"
哥大经济学教授詹姆斯·威尔逊评价道:"若秋带来的是独一无二的视角——她既理解竞技体育的实际运作,又掌握经济学分析工具,这种结合将会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。"
对于同样考虑学术发展的年轻运动员,费若秋建议:"不要将自己局限在'运动员'单一身份中,体育训练培养的纪律性、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技能,在学术领域同样珍贵,关键是找到平衡点和过渡时机。"
她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:"体育职业生涯可能有期限,但知识和教育将终身受益,现代运动员应该追求全面发展,为长远人生做准备。"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传统运动员的叙事框架,展现当代体育人多元发展的可能性,在她身上,我们看到体育精神与学术追求如何相得益彰——剑道上的专注与图书馆里的沉思,本质都是对卓越的追求。
当夕阳透过哥大图书馆的玻璃窗,费若秋合上经济学课本,收拾背包前往击剑馆,在那里,金属碰撞声将代替书页翻动声,但那份追求精确、优雅与卓越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,她的故事证明,人生没有单一赛道,真正的冠军懂得在多个领域自如转换,每一次出击都精准地指向新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