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2025年冰雪季的来临,吉林省正式进入“北京冬奥时间”,作为中国冰雪运动的重要基地,吉林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冰雪文化底蕴,成为国家集训队备战国际赛事的核心舞台,从长白山的皑皑雪原到松花江畔的冰上训练中心,专业运动员与全民冰雪热情交织,共同绘就了一幅“后冬奥时代”的活力画卷。
在吉林省北大壶滑雪训练基地,国家单板滑雪U型场地集训队的队员们正迎着凛冽寒风进行高强度技巧演练,教练组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,实时分析运动员的起跳角度与落地稳定性。“吉林的雪质与气候条件与国际顶级赛场高度相似,为我们模拟高强度赛事环境提供了理想场所,”集训队主教练表示,吉林市冰上运动中心的速滑选手们正通过低氧舱训练提升体能极限,为即将到来的世界杯分站赛蓄力。
这些场景仅是吉林承接国家集训队驻训的缩影,自2024年起,吉林省已接待短道速滑、自由式滑雪、冰球等项目的12支国家集训队,覆盖运动员、教练员及科研保障人员近千人,全省依托北大壶、长白山万达等现代化雪场,以及长春冰上乐园等人工制冷冰场,构建起“冰雪双驱”的训练网络,助力运动员突破技术瓶颈。

在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,工程师们正调试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动作捕捉系统,该系统能通过三维建模精准识别运动员的姿态偏差,并生成个性化调整方案。“科技赋能正从‘辅助’转向‘主导’,”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道,速滑运动员的服料已升级为仿生纤维材料,可减少0.3秒的圈速耗时;滑雪杖则植入压力传感器,实时传输数据至云端分析平台。
科技浪潮也推动了吉林本土冰雪产业的迭代,省内企业研发的智能滑雪模拟器已投入社区与学校,使冰雪训练突破季节与地域限制,长春某装备制造公司开发的加热冰刀鞋,不仅应用于专业队,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,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10%。“冰雪制造”与“冰雪服务”的双轨发展,为吉林经济注入新动能。
国家集训队的驻训不仅提升了竞技水平,更点燃了大众的冰雪热情,在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,每日清晨皆有数百名市民参与越野滑雪晨练,65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表示:“年轻时觉得滑雪是专业运动,现在社区就有免费教练指导,我们老年人也能享受冰雪乐趣。”
吉林省教育厅数据显示,全省已有87%的中小学开设冰雪体育课程,部分学校将滑冰列为必修课,延吉市少年宫举办的“冰娃雪娃”公益培训项目中,百余名留守儿童首次踏上雪板,体验速度与平衡的乐趣,吉林市通过举办业余冰球联赛、冰雪摄影大赛等活动,将冰雪运动融入城市文化基因。

面对冰雪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难题,吉林省探索出“绿色冰雪”模式,长白山保护区实施“轮训休雪”制度,限制核心区域训练频次,并采用可降解造雪剂减少环境负担,在查干湖冰面,渔猎传统文化与速滑赛事结合,形成“生态+体育+旅游”的独特IP。
专家指出,吉林的实践为全球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本,通过划定生态红线、推广低碳场馆建设,该省在保障训练质量的同时,守护了冰雪资源的长期价值。
随着2025年米兰-科尔蒂纳冬奥会周期的临近,吉林正从“冬奥练兵场”向“国际冰雪枢纽”转型,省内计划建设跨国训练基地,吸引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运动员联合集训,吉林大学冰雪学院将开设国际教练培训课程,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。
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评价:“吉林的冰雪热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突破,更是全民健康与国家软实力的体现,这片土地正将‘冷资源’转化为‘热经济’,为全球冰雪运动发展注入东方智慧。”
冰雪覆盖的吉林大地,此刻既有国家队选手冲刺巅峰的汗水,也有孩童初学滑行的欢笑,从赛场的荣耀到寻常百姓的生活,冰雪运动已成为这里跨越年龄与地域的共同语言,随着新一轮雪季的启幕,吉林的冰雪故事正书写更澎湃的篇章。